周抑堂先生(1895—1967),江苏徐州人。幼读私塾,兼习书画,二十岁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后即献身小教事业,毕生在小教岗位上辛勤耕耘四十年之久。
抗日战争前先生曾在徐州大巷口小学及女师附小任教并担任过大巷口小学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抑堂先生带领学校教师陈德征、盛振伟等人撤离徐州,辗转到达重庆,担当了战时教师服务团执行秘书,对从沦陷区逃出来的教师进行救助安置。1939先生就在嘉陵江畔的北碚镇,克服重重困难,自己创办了金刚碑小学并任校长,以使徐州同来的多位教师得以重上讲台。
1941年受聘担任位于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附属小学的校长。到任后,在校舍简陋、设备、教具紧缺、生活条件很差的环境中,周抑堂先生通过开源节流,自制教具、发动义卖募捐等办法,改善教学条件,坚持“培养优良的性行,教导丰富的学识,锻炼健全的身体,养成学习兴趣、做事能力,使之继续向上,为服务国家、复兴民族做准备",的办学目标,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数年间把中大附小办成教学质量好,升学率高,远近闻名的学校。
抗战胜利随着复员大潮于一九四六年,周抑堂校长偕同全校教师随中央大学迁返南京。由于中大二部职工子弟就学的需要,校方决定由周抑堂校长负责筹建丁家桥中大附小,由于选定的校址是日寇遗留的废弃的军犬场,并不适宜用做学校,一切都要按照教学要求从头起步。铺路栽树,修缮房屋,因此建校等于一次新的创业,周先生毅然接受了这一艰巨任务,运用丰富的办学经验,边教学,边建设,使丁家桥附小面目日新月异,教学相长,蒸蒸日上很快日臻于完善,1947年就培养出了第一届毕业生。
一九五二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后,因工作需要,周抑堂校长调入南京农学院任职,于一九五八年底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