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
基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爱的课堂”的校本研究
开 题 报 告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闫 勤
一、问题的提出
(一)选题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方式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新要求。时代的要求,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挑战,聚焦课堂,着力研究教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是一所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名校。在百年沧海的演变中,始终不变的,是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已萌芽的以儿童为本的教育思想,这是学校“爱的教育”教育哲学形成的基础。始终不变的,还有学校注重实验研究的习惯方式,从设计教学法、学级编制法、道尔顿制教学法到斯霞老师承担的五年制实验任务等等。可以说,作为基础教育的实验高地,南师附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开创性的进行了一系列领全国之先的实验研究。历史的使命,昭示着所有的附小人,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必须抓住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投身实践研究,为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作出应有的示范。
斯霞,作为新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是南师附小百年历史中的杰出代表。可以说,南师附小成就了斯霞。同时,斯霞“童心母爱”的教育思想,也光耀着南师附小,成为学校永远的骄傲和精神财富。研究斯霞、传承斯霞、发展斯霞,是新一代附小人应担的使命。“要提高教学质量,又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我们必须从改进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入手。”斯霞老师的话语昭示着我们,“爱的教育”的传承必须扎根于课堂,着力于教学改革。因着这样的认识,我校在相继进行了“现代斯霞型教师成长的研究”、“斯霞教育思想的研究”、“薪火相传的爱——斯霞儿童教育思想发展中的课程校本化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的视角投射到课堂,尝试通过全面构建基于“爱的教育”的“爱的课堂”,明晰“爱的课堂”的主旨,探寻“爱的课堂”的方式,从而,让我们的教与学,更能促进儿童健康、全面和可持续的发展。
(二)选题的意义
1. 传承和发展斯霞教育思想
斯霞教育思想是一笔丰富而珍贵的精神遗产,不仅在过去、在当下,更重要的是在未来都将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教育实践与探索。这样一种“永恒的完美存在”是需要我们珍视并不断发掘整理、发扬光大的,本课题将“斯霞教育思想”作为研究的基础,就是为了在更广视域内、在更大程度上、在更新层面中,不断汲取斯霞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智慧营养,进而实现斯霞这座教育思想的宝库,这座教育精神的富矿,这座教育实践与研究的高峰的新发现和新发展。
2.探索和丰满学校办学追求
“爱的教育”是南师附小积一百多年历史沉淀所创造的教育哲学,如何通过再度发现和创造,彰显“爱的教育”时代特征,丰富和扩展“爱的教育”基本内涵,赋予“爱的教育”以现实的、长久的生命活力?本课题研究以“爱的课堂”作为最重要的平台和载体,无疑找到了“爱的教育”的第一场所。
3.实践和建构课堂教学主张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的探索,在传承与发展斯霞教育思想内涵的前提下,切实有效地进行“爱的课堂”开发与实施,科学合理地建构校内课堂、校外课堂等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课堂教学以及学习过程的最优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本课题的成功研究,将实现爱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的道德范畴,并藉以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形成“以研立学,因学而教”的核心教学主张。
4.激励和服务师生共同成长
“爱的课堂”对师生而言不只具有智育的意义,更有生活的意义。我们“爱的课堂”是在明确的斯霞教育思想的理念转化下与现实教学融合的研究,角度新颖,是一个有思想体系为指导的实践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课题既关注学生这个鲜活的生命体,也注重教师的生命成长,让师生双方都在“爱的课堂”开发中获得健康、自主和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成长。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外关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研究
从可查询的学术资料来看,未见国外专家、学者关于“斯霞教育思想”专门论著。
1.斯霞教育思想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斯霞教育思想文章、论著颇多,关于斯霞的研究则有50多年的历史。
上世纪60年代,最早公开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文章是吴天石厅长号召老师学习斯霞教学经验的文章《一切优秀的教学经验都应当在全省开花结果》和江苏省语文教研组的《斯霞同志的语文教学经验》(1960年同时发表于《江苏教育(小学版)》1960年第13-14期)。随后研究斯霞、学习斯霞的文章、论著渐多。产生较大影响的文章有:徐文、古平的两篇文章《育苗人》(发表于《江苏教育(小学版)》 1963年第5期。),《斯霞和孩子》(发表于《人民日报》1963年5月30日)。
上世纪70年代,文革结束后,惠芳的《老当益壮,勤奋育人》(发表于1978年1月12日《光明日报》)再次激起学习斯霞、研究斯霞的热潮。南师大附小教师协助斯霞老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出版书籍《斯霞教育经验选编》(1978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对斯霞教育思想有了初步的总结。
上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的专著、文章渐多,专著有:斯霞《我的教学生涯》(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斯霞老师开始在论著中阐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斯霞《斯霞教育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85);储继芳《斯霞之路》(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这些论著在介绍斯霞生平的同时开始总结和提炼斯霞教育思想。文章有:袁微子的《略论斯霞于质朴中见真功夫的教学风格》 ,文中提到“斯霞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特点:其一,善于捕捉儿童的思想,不露痕迹地引入教学重点。其二,善于运用儿童的语言,循循善诱地培养读写能力。其三,善于激励儿童的认识,锲而不舍地发展教学成果。”
上世纪90年代,相关研究专著、文章有:斯霞《爱心育人》(江苏教育出版社);李伯棠的《斯霞老师的识字教学》 一文中称赞“斯霞教育教学思想及识字教学经验,极为丰富,弥足珍贵,总结出斯霞识字教学特点:其一,抓住汉字特点,灵活进行识字教学。其二,抓住汉字特点,随课文分散识字。”
进入21世纪以来,较有影响的文章是刘力田的《斯霞语文教育思想评介》一书 ,对斯霞语文教育思想做了梳理和评介。国内专家朱小蔓、傅国亮、吴康宁、成尚荣、杨九俊、徐传德等教育专家、学者均有关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研究文章,他们对斯霞教育思想的研究聚焦到“爱的教育”这一哲学高度,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刻的论述与诠释。
2. 我校关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研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南师大附小关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研究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主要研究有:
(1)在课题引领中继承和发展斯霞教育思想。在新课程背景下,我校近十年的发展中,有“十五”国家一般课题“斯霞教育思想研究”、江苏省规划课题“现代斯霞型教师成长的研究”,以及“十一五”江苏省重点资助课题“薪火相传的爱——斯霞儿童教育思想发展中的课程校本化研究”(研究成果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成果二等奖)。系列课题研究从“爱的教育”这一哲学高度继承和发展了斯霞教育思想。
(2)在校本实践中运用和丰富斯霞教育思想。在践行斯霞教育思想过程中,我校在课程结构、学生素养的发展、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及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发掘出斯霞教育思想中的课程元素,从“爱的教育”的哲学高度,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改造和重建,开发了符合儿童兴趣、促进儿童发展、提升教师素养并充盈学校内涵的校本课程,取得了令同行瞩目的成绩。《人民教育》、《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新课程改革》等杂志分别对我们的